合作咨询:瞿先生 13862076281 微信同号|金先生 17772228007
      
  • 古建网,正式向广大古建筑爱好者征集古建房源及古建行业相关的图文资讯及古建行业公司简介,免费发布相关内容!资料请提交到qq邮箱:409925443@qq.com 
  • 通知:即日起,中国古建网,古建交易网,古建之家,苏州古建网,四网正式合并,并更名为古建网,网址为:www.gujian.vip 请广大古建爱好者持续关注并熟知,谢谢! 
 

苏州盆景的传承与发展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2-01-01 15:57来源:苏州日报

置片:雀梅“岚翠飞来”(万景山庄)

散片造型:榔榆“一枝呈秀”(拙政园)

蓄枝精剪:榔榆“层峦呈秀”(留园)


盆景是起源于中国的一门传统艺术。一般说来,中国盆景艺术始于数千年前的盆栽,始于唐宋,兴于明清,盛于当代。特别是近30年来,社会稳定和谐,国强民富,传统的文化艺术逐渐得以恢复,中国的盆景艺术发展迅猛,形势喜人。苏州盆景,作为国内一个主要流派,足以管中窥豹,反映中国盆景的历史渊源、地方风格,以及传承与发展诸方面,是中国盆景历史与现状的一个缩影。

翻开中国盆景史和苏州志书史料,苏州是我国盆景起源较早、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于公元825年时任苏州刺史,对太湖石情有独钟,写有《太湖石》诗二首,其一云:“……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说明当时山石盆景制作技艺是临摹自然山水的手法。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归隐石湖,著有《范村梅谱》、《范村菊谱》和《太湖石谱》等,为山水盆景(或供石)题有“小峨嵋”、“烟江叠嶂”等景名,赋予作品以诗情画意。元代,苏州“些子景”(即小型景观盆景)名噪一时,有丁鹤年《些子景为平江韫上人赋》诗为证。

至明代,黄省曾《吴风录》记载:“至今吴中富豪,竟以筑峙奇峰阴洞,凿峭嵌空为妙绝,下户亦饰小小盆岛为玩。”说明其时苏州出现了有钱人造园、平民百姓则玩盆景的现象。王鏊在《姑苏志》中写道:“虎丘人善于盆中植奇花异卉,盘松古梅,置于几案,清雅可爱,谓之盆景。”这是我国历史上对“盆景”一词的最早定义。仇英《金谷园》图中绘有两盆大型树桩盆景,造型古朴优美。文徵明曾孙文震亨《长物志》中,专辟“盆玩”篇,见解独到。

清代乾隆年间徐扬所绘《盛世滋生图》(即《姑苏繁华图》)中,山塘河内行驶着二艘满载花卉、盆景的船只,岸上则有挂着“各种花卉、四季盆景”牌匾的店铺。清代陈淏子的园艺学专著《花镜》 中提到“今日吴下出一种云林山树画意”的盆景。《扬州画舫录》 中则写道,苏州离幻和尚每次去扬州,随身都带着数船盆景,每盆盆景价值百金。沈复在《浮生六记》 中也提到了如何制作盆景,“……点缀盆中花石,小景可以入画,大景可以入神”。光绪年间,光福胡焕章善于制作古梅盆景,将山中老而不朽的梅树,截取一段根基部分,移入盆中,雕琢树身,苍古可爱……历代记述不绝,足见苏州盆景历史悠久,并且融入了苏州人的社会生活。

民国时期,尽管国内战争此起彼伏,社会动荡,苏州却出现了二名近代盆景高手,对后来的苏州盆景发展影响深远。一位是**作家、园艺家周瘦鹃先生(1895年-1968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在上海《申报》 馆等单位任编辑,空闲时喜欢摆弄小盆景,1939至1940年间曾以古朴玲珑的盆景四次参加西方国家在上海举办的“中西莳花会”,并三次获得总锦标赛**。1940年后,周瘦鹃移居苏州,潜心研究盆景艺术,还与朱犀圆等人成立了盆景爱好者的团体———含英社(又称兰社)。另一位是盆景艺人朱子安(1902年-1996年),年幼时随父亲从常熟到虎丘一花农家打工,后来到盘门内艺村为富人家看坟地,利用空地生产苗木,制作盆景。四十年代初,经画家邹荆庵的介绍,朱子安与周瘦鹃相识,并时常应邀去周家花园帮助整理盆景,切磋技艺,使文人气息与盆景技艺完美结合,为后来形成苏州盆景的地方风格奠定了坚实基础。

解放以后,苏州盆景便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园林管理部门先后在拙政园、留园和虎丘等开辟盆景专类园,为苏州盆景的技艺研究、展示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管理部门还聘请盆景专业人员,潜心研究盆景技艺,将苏州盆景推向历史新高度。

五十年代中期,周瘦鹃介绍朱子安参加园林工作,朱子安潜心研究及培育苏州盆景,他不负众望,从山野挖取野桩作为素材,即加快了盆景制作成型的时间,又获得了一批树桩珍品,为此他出席了1959年的全国群英会,成为盆景行业的全国劳模。1963年,在由人民路原太平天国慕王府遗址改建的慕园盆景园建成开放,展出苏州盆景佳作2万余盆,武汉、合肥、沈阳、景德镇、天津、南京等地的园林部门纷纷派人来苏学习盆景,极大推动了苏州盆景技艺在各地的传遍。文革期间,大部分盆景保存在拙政园和留园中。当时,盆景艺人们并未停止盆景创作的步伐,他们活跃在郊外光福和东山的崖间溪边挖取野桩,并前往常熟虞山、上海、宁波等地林场,购得一批成品和半成品盆景,经他们精心创造,成为精品和传世之作,其中包括朱子安创造的被誉为盆景王的古桩雀梅“虎踞龙蟠”。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世纪之交,当代的苏州盆景又经历了两次发展。苏州盆景的专业队伍逐步稳定、强化日常管理; 注重继承传统,鼓励勇于创新; 深入专业研究,加强广泛交流。

九十年代,在园林系统内很多工种实行物业化管理和经营项目承包制的情况下,苏州园林主管部门始终认为苏州盆景的传承发展是政府赋予的重要职责,坚持稳定技术队伍为前提,安排充足经费用于购置盆景精品或半成品,充实展品。

苏州盆景的流派风格是由周瘦鹃、朱子安、叶菁等老一辈艺术家创导的。艺术是发展的,也是多元的。随着改革开放,国内外交流活动增加,苏州盆景注重继承传统,鼓励创新和发展,业余爱好者的创新不断,如吸收岭南盆景技法特长,对树桩盆景采用以剪为主的技法;如对原有树石盆景进行创新,创作出砚式盆景;再如,近几年出现的刺柏造型,采取传统技法,但其枝片看上去如绿云叠翠,层次分明,卓见技艺之精细,在同树种作品中颇为别致。

苏州市区有三个盆景协会,多年来屡次参加全国、省级的盆景展览,专业实力雄厚,与苏州园林管理部门互补优势,对苏州盆景的传承与发展同样功不可没。同时,园林管理部门还利用园林里举办花展的机构,组织开展盆景作品展览,鼓励创新,为苏州的中青年盆景艺人及业务爱好者们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回顾历史,苏州盆景艺术在传承和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展望未来,我们也发现,苏州盆景艺术未来的路还很长,传承与发展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面临苏州传统的“六台三托一顶”式、梅桩中的“劈干式”、“顺风式”、“垂枝式”等造型技艺逐渐失传的困境,需要加强传承人的培养,加强盆景技师的培训,加强理论研究、交流与创新。在政府部门和全市盆景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开辟出苏州盆景的新天地、新境界,共同谱写苏州盆景的新篇章。(摘自苏州日报)


文章分类: 园林景观
分享到:
点击查看免责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发表或转载的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本站不承担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与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