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咨询:瞿先生 13862076281 微信同号|金先生 17772228007
      
  • 古建网,正式向广大古建筑爱好者征集古建房源及古建行业相关的图文资讯及古建行业公司简介,免费发布相关内容!资料请提交到qq邮箱:409925443@qq.com 
  • 通知:即日起,中国古建网,古建交易网,古建之家,苏州古建网,四网正式合并,并更名为古建网,网址为:www.gujian.vip 请广大古建爱好者持续关注并熟知,谢谢! 
 

王金山:一寸缂丝一寸心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2-07-03 12:59作者:□杨雄林 摄来源:苏州日报

王金山**的心愿是能有个更大的工作室,招更多的徒弟。□杨雄林 摄


走进王金山大师工作室,不足20平方米的厅堂里摆了5张织机,四个年轻人正专心致志地工作,手上的梭子“翻飞”,一位老人不时地走过他们身边进行指导。他就是***非遗项目“缂丝”技艺的***传承人、73岁的王金山。

出生于1939年的王金山,初中毕业就进入了“缂丝”这一行当,迄今已经有56个年头了。上世纪50年代,缂丝被列为特种工艺,但因为后继乏人,当时的市工艺美术局本着培养特种工艺人才的目的,于1956年1月招收了八九个刚毕业的学生来学习这门技艺,年仅17岁的王金山随之进入了苏州刺绣工艺美术生产合作社随缂丝老艺人沈金水学习。

从未接触过缂丝的王金山,学生时代就很喜欢画画、书法,而这两项兴趣爱好正好是缂丝这门技艺所必备的。机缘巧合,再加上聪明好学,吃苦耐劳,王金山很快成了同期进来学习缂丝技艺的青年人中的佼佼者。“学习缂丝,要有三心,即决心、用心、细心。”王金山颇有感慨地说。“缂丝”是一项很枯燥的工作,一整天地坐在那里,心无旁骛,专注于手中的梭子。一起学的年轻人,很多一两年之后就坚持不下去了,一方面受不了苦,另一方面觉得这个行业不吃香,没有奔头。王金山的内心,也起了波动。“这就是我以后要走的路吗?”但是想想自己短时间内,已被不少人称作“王专家”,这是一种鼓励和鞭策,王金山觉得自己一定要在这行有所成就,相信自己能做到,于是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勤必有果,坚持就是胜利。”这是王金山的座右铭的。学徒时代的王金山,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白天“缂丝”,业余还要学画,晚上坐下来还要总结,做好心得笔记。正是这样的一份努力和执着,才造就了日后名满天下的“缂丝”大师王金山。“缂丝”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术,缂丝机、梭子、拨子,用到的工具不多,但是工艺流程复杂,有画样、配线、牵经、接头、穿口、拖经面、嵌经面等十几道工序。织造时,艺人按预先设计勾绘在经面上的图案,不停地换着梭子来回穿梭织纬,然后用拨子把纬线排紧。这就是所谓的“通经断纬”的制作工艺。“缂丝”不同于刺绣,一旦某个地方出现失误,就必须拆掉重新再来,很考验一个人的技艺,无怪乎王师傅说“缂丝”技艺学三年,也只是打基础。

作为一个顶尖的“缂丝”艺人,王金山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勇于创新。他在1982年制作的两幅作品《牡丹·山茶·双蝶图》和《寿星图》,**次突破了传统缂丝“纹色正反如一”的技法,成功创造了“两面三异”(异色、异样、异织)和“双面全异”的新技法。

王金山1999年退休之后,筹备建立了大师工作室。目前,慕名来学“缂丝”技艺的人有很多,但是他只招收了四个徒弟,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学“缂丝”本身的一些苛刻要求,使一些人最终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大师工作室的厅堂因为面积所限摆不了几部织机。王金山现在**的心愿就是希望能有一个更大的工作室,招更多愿意学“缂丝”这门技艺的人,将这门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桃花坞非遗名片·缂丝

缂丝,是中国古老、独特的一种传统织造工艺,主要存在于苏州及其周边地区。织物在图案轮廓、色阶变换处,有“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的透雕效果,就像用小刀划刻过,呈现出空透或断痕,因此得名“缂(刻)丝”。是最早用作制造艺术欣赏品的丝织物。2006年,苏州缂丝制造技艺被列入首批***“非遗”名录。(摘自苏州日报)



文章分类: 人物专访
分享到:
点击查看免责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发表或转载的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本站不承担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与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