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走出去传播中华文化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2-03-23 12:40来源:苏州日报 “明轩”**次将苏州园林 在异国实景呈现 苏周刊:1980年5月,以苏州网师园殿春簃为蓝本设计的“明轩”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建成,这是****次出口园林工程。作为苏州园林走出国门的**项成果,“明轩”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当年建“明轩”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有过什么令人难忘的事? 张慰人:建“明轩”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1977年,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花了几十万美元收购了一批中国明代的家具,东西不多,但价值挺高的。为了陈列这些家具,他们准备在博物馆内设的东亚艺术馆边上做一个中国式庭园,还委托世界知名的舞台美术设计师、华裔美国人李明觉来进行设计。断断续续做了很长时间后,李明觉拿出了一个设计方案,但博物馆东亚艺术馆的艺术顾问、普林斯顿大学艺术考古系主任方闻总觉得不够好。于是,方闻以博物馆的名义慎重地发了一封信函给中国国家文物局,请求帮助博物馆建园。当时苏州接到北京打来的电话,问苏州能不能做这个庭院,我们觉得规模不大可以做。 1978年5月25日,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向国务院呈递《关于协助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建造“中国庭园“的请示》,并提出,鉴于苏州园林建筑施工和叠石有特殊工艺要求,该工程拟由江苏省苏州市负责承办。因为是**次做这样的工程,所以大家都很慎重。5月26日,国务院副总理耿飚在报告上批示“拟同意”。之后国家建委下发文件称“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将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仿苏州网师园‘殿春簃’建造一所中国庭院”。 之后,我作为苏州方面的代表去了北京,跟大都会博物馆方面的相关负责人以及设计师李明觉等会面。之后又请他们来苏州实地参观考察,他们还拍了好多照片。 苏周刊:李明觉他们以前到过苏州吗? 张慰人:没有。虽然李明觉是华裔,但他此前没有来过中国苏州,他连中国话也不会讲。但一起来的方闻是中国人,对中国文化也很精通。他们那次实地考察后就放心让苏州做“明轩”了。 1978年9月18日,由国家建委主持,“苏州园林管理处援外殿春簃工程”班子成立。我们开始进行初步的设计工作。当时苏州园林管理处的设计力量不够,市政府还从房管、建设系统抽调人员来充实设计队伍。当时的设计做了两个月。后来大都会博物馆邀请中国方面去美国谈合同,国家建委还邀请了同济大学的陈从周教授担任谈判组顾问,苏州方面则派出了市园林管理处副处长章表荣和规划建设科副科长陶维良等前往美国。谈判组带去的方案图纸和模型在美国方面受到欢迎,谈判进行得很顺利。 按照中美双方合同的规定,同样的工程要做两套,**套作为实样建造在苏州东园,经美方确认后再在纽约建一套。工程由博物馆董事、阿斯特基金会负责人阿斯特夫人出资。这位阿斯特夫人非常喜欢中国文化,因为她小时候就跟随当外交官的父亲在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所以对中国蛮有感情的,她对中国的明代家具、宋画等都很有兴趣。 1979年4月,以网师园殿春簃为蓝本设计的“明轩”1:1实样在苏州东园落成。美国博物馆方面来了一个包括阿斯特夫人在内的20多人的访问团,对工程进行验收。我记得他们去验收那天是个下雨天,我们还从动物园借了几笼鸟来放在园中,更添了几分诗情画意。美方对这个工程感到非常满意。 1979年12月,苏州的工程队伍分两批前往美国实地建造“明轩”,两批一共有27个人。1980年5月,“明轩”在大都会博物馆竣工。 赴美建“明轩”为苏州造园队伍 发展壮大提供了契机 苏周刊:“明轩”的建成有什么样的意义? 张慰人:“明轩”的工程量不大,占地四百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两百多平方米,但整个工程的要求很高。因为是****次出口园林工程,各方面都很重视。为了保证质量,经国家特批,从四川采集了一批楠木,用作柱子的材料,“明轩”相关建筑的53根柱子都是楠木的。其他木构件也都选用上好的银杏、香樟。砖瓦都是在苏州陆墓御窑定制的,苏州市政府还专门批调了几万公斤的砻糠,以保证用传统的工艺来烧制这批砖瓦。 建成的“明轩”园内有屋宇、曲廊、山石、碧泉和小亭,展现了明代苏州园林的艺术风格。“明轩”的建成一方面是在美国宣传了中国园林文化。另一方面,承接“明轩”工程也促使苏州的造园队伍重新组织起来。那时“四人帮”刚倒台不久,而在“文革”期间苏州的造园事业是中断的,相关方面的人才也比较缺。举个例子来说,园林建筑中有很多吃工夫的技艺,像那些戗角什么的要做好都不容易。当时,能做比较规范的木窗、砖雕、木构架等的能工巧匠都很少,有些接不上劲了。为了这事我们颇花了点精力,还专门去胥口一带找了当时已经六七十岁的老匠人。那时他们加入这个工程拿的工资也不高,就是要求带着孙子一起来做工。后来的苏州古典园林建筑公司就是在这支赴美国的“明轩”施工队伍的基础上成立的,主要负责承接对外古建筑业务。 承接境外项目对园林设计部门来说,是个促进和提高的好机会。除了自身的规范外,我们出去的东西还必须符合当地的法律法规和习惯等,就需要创新一些技术来适应他们的要求。记得有一年美国波特兰发生地震,而苏州设计承建的兰苏园里的建筑连一张瓦也没有掉下来,这说明我们做的东西是过硬的。 苏周刊:“明轩”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张慰人:“明轩”现在美国还保存得很好。大都会博物馆方面有规范的管理,像对待工艺品一样来对待“明轩”,维护得不错。不过据我所知,有一些海外的苏州园林目前的情况不太好,主要因为资金的限制,后期维护出现了问题,我建议**能由苏州市政府牵头成立一个专门的基金会,帮助那些已经建好的海外苏州园林保持良好的面貌。这是个花费不多但意义很大的事。 贺凤春:由于日常维护资金不足,有些海外苏州园林在后期有不同程度的破败情况,影响了苏州园林的形象,希望有相关的政策加以扶持缓解这个问题。 兰苏园成了友城联谊使者 苏周刊:2000年,在苏州的友好城市美国波特兰市建成了“兰苏园”。它在当时是我国出口美国面积**、造园要素最全的苏州古典式园林(占地面积37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30多平方米)。苏州园林设计院在设计这座园林时的主要理念是什么,它的**特色是什么? 匡振:建造兰苏园的推手是波特兰和苏州两市的政府。1987年,美国波特兰就有意愿建造一座中国苏州式的古典花园,他们的指导思想有三点:一是因为在波特兰建铁路的过程中华人劳工有很大的功劳,波特兰市政府想以建一个中式花园的方式来为华人做些补偿。二是想把这个园子建在唐人街,希望以此来振兴唐人街。三是希望为当地华人提供一个活动中心、一个能凝聚华人力量的平台。苏州对此很重视,当时担任市长的章新胜专门派了外办的同志来协调这件事。1989年,苏州和波特兰结为友好城市,并启动了建“兰苏园”的前期工作。 苏周刊:整个“兰苏园”项目进行了很长时间,建造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主要遇到了什么困难? 匡振:我们设计院是1995年正式介入开始做“兰苏园”的规划设计方案的,我是项目负责人。去美国看了现场后我们发现,波特兰这个城市的特点是由一个个大概60米×60米的方形地块构成的,拟建兰苏园的园地也同样过于方整,近似正方形,这就让人很头疼,因为在这样的地方造园不容易活起来,所以就要想办法打破这种平面形态的局限。我们的思路是这样的:一是因地制宜,在现场做出各种苏州园林的元素,但不照搬现成的东西。二是在这样有一定规模的地域中要很好地介绍苏州园林,让人能读得懂。三是技术上要过硬。美方根据当地法律法规等在这方面提了很多要求,比如只要是正常人能到达的地方,残疾人也要能够到达。还有,当地有一项建筑要求是房子的基础到屋面必须要连成一块,这就跟我们的古典建筑有很大差别,形成了设计难点,我们最终采取的方案是用直径8-10厘米的钢棒把底下的石墩和中间的柱子串起来,一直连到屋顶,变中国传统建筑的柔性结构为符合当地法规的刚性结构。 1999年,苏州古典园林建筑公司正式开始施工。2000年9月,兰苏园正式建成并开放,在当地举行了盛大的庆典。 苏周刊:在通过兰苏园介绍苏州园林、传播中国园林艺术方面,你们做了哪些努力? 匡振:举个例子来说,兰苏园的入口区就有太湖石和松、竹、梅组成的“岁寒三友图”,展示出中国园林的诗情画意。园门西向,采用苏州传统宅园常用的石库门形式……我们都知道,没有文化内涵的园林,是单调而缺乏灵魂和风采的。所以,设计建造兰苏园时,我们在通过植物、建筑等要素精心组织和展示诗情画意的景观画面的同时,特别强调文化内涵的赋予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的营造。比如我们在景名、楹联等方面很花心思,特意从《中国楹联大辞典》中精选了一些容易上口又**韵味的句子用在兰苏园。开始也怕当地人不懂中文,但后来当地的华人帮了我们很多忙,还来当义工讲解等,我们本身也办了一些讲座进行宣传。 再举个例子,兰苏园的水院区内有一座攒尖方亭,名叫“知鱼亭”,取意于庄子和惠子关于鱼乐的辩论。这是观赏游鱼的地方,我们以“绿竹夹清水,游鱼动园波“等诗句来表达水院景观的主题意境。另外,在园子的中心湖区有一座画舫形的建筑,岸边配植垂柳。这个景点是按照“画船闻夜雨,烟柳入梦乡”的意境来创作的,所以题名为“画舫烟雨”和“柳浪风帆”。再比如,园中有座锦云堂,厅堂中挂着两副对联,其中一副是“挟悬圃以西超瀛海,游牛贺而东顾神州”,这副赞美中国园林名誉四海的对联是由苏州大学的钱仲联教授题写的。 流芳园刷新了海外苏州园林规模 苏周刊:流芳园是近年来苏州园林走出去的又一个代表项目,请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谢爱华:以苏州园林为蓝本建设的流芳园坐落在美国洛杉矶圣玛利诺市亨廷顿艺术博物馆、图书馆及植物园内。流芳园规划面积约12英亩(约合72.8亩),主要分两期进行建设,是目前海外规模**的苏州园林。一期工程占地3.5英亩(约合21.3亩),耗资约1800万美元,已于2008年2月开始正式对外开放,一期工程主要分布在流芳园的东侧及南侧,涉及流芳小筑、荷浦薰风、长湖印月等三个景区。(摘自苏州日报) 创立于20世纪初的亨廷顿艺术博物馆、图书馆及植物园原为美国最**的私人文化和教育中心,该园总面积约为207英亩,园内共有不同国籍和风格的花园15座,流芳园是其中面积**的一座。他们在2003年正式委托苏州园林设计院设计中式花园,经过近三年的反复讨论与修改,2006年开始进入施工制作阶段,负责施工的是苏州园林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1月底,流芳园一期工程建成竣工。 流芳园选址在亨廷顿植物园中西部的一处山谷中,那里植被丰富,古树参天,树种以橡树、松树居多,形成周边的绿化基调。场内地形平缓,南部是一处空旷草地,北部有多株古橡树,树冠广大,浓荫遍地。一条清澈的小溪由北向南穿越在山谷中,可以说是一处得天独厚的造园佳址。正如《园冶》相地篇所说“园林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有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 苏周刊:流芳园的设计特色是什么? 谢爱华:园林造景,重在立意。苏州园林的造景艺术,充满了人对自然美的认识、理解和感情,崇尚自然,寄情山水,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形成了写意山水园的风格。我们根据植物园内植物品种丰富的特色,结合场地的山水格局,从我国传统园林景观意象构成元素中,撷取了“蓬岛瑶池”、“世外桃源”、“濠濮间想”、“岁寒三友”等意象,对全园的景观形象进行了精心的安排。 苏州园林艺术的基本指导思想可以用“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两句话来概括。为了不落窠臼,十分强调有法而无式。正是在这种创作思想的指导下,各个园子,无论大小,都因条件不同而具有各自的特色。其重要原因在于各园的观赏路线的组织方式各异,从而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空间序列形式,形成各园的特点。流芳园因为面积较大,它的观赏游览路线的组织相对也比较复杂,既有闭合、环形的游览路线,也有串联和中心辐射式的游览路线,这种综合式的路线组织方式,也就形成了观景过程往复、迂回、循环和不定等特点,一切安排均似偶然,从不强使游人必须按照某种程式行进,但不论你怎么走,都能在不经意间得到**的满足,这也正是苏州园林的妙处所在。 苏周刊:因为规模比较大,设计流芳园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难点吧? 谢爱华:是的。比如在流芳园的游览路线组织中,如何满足残疾人士的正常使用,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设计难点。根据美国加州的建筑法规条例,要求正常人能到达的区域,残疾人士也必须能到达。残疾人士坡道的设置,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这与苏州传统园林的竖向设计及美学要求差距是很大的。我们通过与美国加州的合作设计公司的多次商讨,最终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在建筑方面,美国加州的防震等级相当于我国的8度设防要求,所以怎么让传统建筑的木结构体系满足其抗震要求,又能保持传统木结构的尺度,展示原汁原味的苏州园林建筑风味,可以说是我们在流芳园设计中碰到的**挑战。经过反复研究,最终决定主框架采用钢结构形式,外包木板,次要部位则还是采用传统木结构形式。从施工完成后的效果来看,这种处理方式是很成功的。这与苏州园林股份有限公司的施工技术人员及美国加州的合作设计公司的密切配合是分不开的。 海外苏州园林是“长驻文化大使” 苏周刊:从建“明轩”到现在的30多年间,苏州园林走向世界的总体情况怎么样?苏州在海外建了多少个园林? 贺凤春:这期间中国在世界上修建的有一定规模的中式园林有50多个,其中由苏州园林设计院设计的项目就有30多个。如今我们每年手上都有这样的境外项目在做。 苏周刊: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苏州园林完美实现了“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设计思想。30多年来,随着“明轩”、“逸园”、“蕴秀园”、“兰苏园”等园林的建成,苏州园林品牌在异国土地上大放异彩,中国的园林文化为更多人所了解。目前,苏州园林的世界影响力怎么样,园林的海外市场情况如何? 贺凤春:多年来,日本人在世界各国义务建了很多日式园林,向外推出他们的文化,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人都认为日本园林就是亚洲园林的代表。随着中国国力的强大,国际交流越来越多,中国园林是亚洲代表的观点现在基本上已被世界普遍接受了。而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典型代表,是中国文化的综合展示体,这一点也在世界范围内被认可了。我们设计院不断接到境外项目的邀约,来自政府、民间团体或是企业等各个层面的都有。我觉得就中国园林的海外市场来说,面是很宽的,但真正落实一个项目并不容易,一般都要有个五年甚至十年的时间。要做好一个境外项目的前提是对方认可并接受我们的文化,然后,通过我们自己的宣教和技艺的展示获得对方的信任。而且,要建好一个园子并让它很好地发挥作用,必须要多功能运作,结合很多文化活动来运营,这样也有利于后期的维护保养。所以双方洽谈一个项目的过程中,需要你来我往,会有很多反复,最终拿出一个大家都满意的设计方案。 谢爱华:中国园林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工程的概念,而是转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应邀出席流芳园开园庆祝仪式的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张云就这样说过,流芳园既是一个展示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窗口,也是一座不同文化人群沟通的桥梁。亨廷顿艺术博物馆、图书馆及植物园现任总裁史蒂文·科布里克在开园典礼上也热情洋溢地说,流芳园改变了亨廷顿的面貌,提供给大众一个新的游憩和学习的景点,无论是学者或学生,都能在这里一窥中国文化里艺术、书法、诗文、音乐、哲学等的丰富和美妙。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园林,在宣传和传播中国文化的事业中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流芳园的二期现在也已经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相信随着它的建成,这座目前海外**的苏州园林将使更多的西方人士和海外华侨感受和领略到中华文明的深邃与博大,无愧于“长驻文化大使”的称号。 贺凤春:苏州园林设计院是1982年成立的,走过了30年的历程,做出了一批精品项目,在国内外都有了一定的影响,获得业内专家的肯定。作为新时代苏州园林的传人,今后我们也会坚持通过自己的努力传播中国文化,做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下一篇要有前人营造园林的精神
文章分类:
古典园林
2012-08-09
2012-08-03
2012-07-09
2012-06-18
2012-06-14
2012-05-25
2012-03-23
2012-03-12
2012-01-28
2012-01-01
2012-0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