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小萍的宋锦创新与坚守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2-01-21 12:32来源:苏州日报 尽管患有严重眼疾,但拿着放大镜研究织物结构一看就是大半天,是钱小萍的平常工作一景。 在云锦、蜀锦、宋锦这中国三大名锦中,关于云锦、蜀锦的《中国云锦》、《中国蜀锦》 两本书早已相继问世。最近,随着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宋锦》一书的面世,填补了这项“空白”。这本书的作者钱小萍,正是***非遗“宋锦织造技艺”的***传承人。 今年72岁的钱小萍,虽然子女都在美国,但每年她都要把一半时间放在苏州,不为别的,就是在位于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苏州丝绸博物馆内的“钱小萍宋锦织造技艺大师工作室”,潜心传承宋锦这门复杂而精湛的技艺。 纺织“发明家”复活传统宋锦 钱小萍与宋锦有着不解之缘。从19岁从学校毕业至今,钱小萍的工作始终离不开丝绸。她从浒墅关丝绸工业学校首届丝织专业毕业后,进入苏州丝绸研究所工作,学习、分析、研究的丝织物大部分是锦缎类。 “我一直认为,工作要有创造性,不要人家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一定要在事业上不断追求和创新。”正是本着这样的创新精神,她在丝绸织物结构等研究中屡攀高峰,成为了发明家、“历史创造者”。上世纪八十年代,钱小萍获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成为我国第二代纺织人造血管的发明者。她还是我国**所丝绸专业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的创始人。 “几位老艺人年事已高,再不去传承它就会消失,作为年轻的丝绸专家,我有责任去传承它。”十多年前,看到宋锦处于濒临技绝的境地,钱小萍将工作的重心,放到了历代丝绸织锦的研究复制上。由于宋锦失传多年,生产工厂早已倒闭,技术人员和技术资料严重流失,实物和图片更是所存寥寥。看着文献上的宋锦代表作《清·菱格四合如意锦》时,钱小萍为未能见到实物而遗憾。一天,漫步平江路时,钱小萍偶然看到一家文物商店,便询问店主有无宋锦收藏品,结果店主在箱子里找出了几件宋锦残片,其中一块就是她朝思暮想的“菱格四合如意锦”。如获至宝的她,和店主商量先借回去进行分析研究,并通过进一步设计改进,最后终于仿制成功。后来,当她将仿制的“菱格四合如意锦”送一米给店主时,店主感慨宋锦又复活了。 宋锦坚守者的创新和努力 在事业上不断创新,是钱小萍的坚守。近年来,她复制出龙纹图案织锦等十多种珍贵丝绸文物的同时,还创新制作了奥运会“福娃版宋锦邮票”、西藏的宋锦唐卡等。 “有人说我,为什么这么傻,这么大年纪了,洛杉矶有花园别墅,该好好享福了。”“其实,我认为一天到晚工作,是种乐趣。工作就是我的生命。我只是觉得有太多的事情,来不及做。”2005年,钱小萍退休后,“钱小萍丝绸复制研究所”诞生了。她完成了国家重点图书《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分卷的撰写。 “不管做什么,认准了目标,就要勇往直前,不要去想会不会成功,成功后会得到什么。要做就不要想太多!这是**的心态。”如今,拿着放大镜分析织物结构,一看就是大半天,是钱小萍“沉迷”工作平常一景。尽管,患有严重的眼疾等数病,她仍然坚持在丝绸研究和宋锦传承工作一线。即便每年有半年时间在美国,她也不忘宋锦研究,设计、开发宋锦的软件,撰写、审阅书籍和论文,忙得不可开交。一有什么想法,她就打电话给研究所里的助理。 “南京云锦欣欣向荣,成都蜀锦日益兴旺,唯独苏州宋锦,尽管近年来得到各级政府部门扶持,已稍有起色,但由于缺乏资金和场地,至今无法形成研、产、展相结合的宋锦文化传承基地。”钱小萍这样描述宋锦的生存现状。作为丝绸品类的一个组成部分,宋锦技艺,不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概念,它的诞生,需要前期图案、结构设计,需要从纹制、装造到经纬线加工、织机试样等等……有着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流程,更像一个建筑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钱小萍告诉记者,如今苏州能做宋锦的厂,只有吴中区的一家能生产高档锦缎的民营丝织厂,“他们的老总人很好,我们资金困难,要去试样,一次要数万元,他都给我们免费帮助。”但她认为,光靠这样的帮助,是难以为继的,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作为宋锦技艺的***传承人,钱小萍不忘向有关部门呼吁加大对这项技艺的支持力度,最终形成一个较全面系统的、集研究保护、生产经营和传承发展于一体的宋锦文化产业基地,像云锦、蜀锦那样创出苏州宋锦的品牌。“最近,宋锦技艺的传承和发扬,还受到市委蒋书记的关注,专门作了批示!”钱小萍欣喜地向记者透露。 “当初筹备苏州丝绸博物馆的时候,我们的筹备处就在唐寅祠里。”说到桃花坞,钱小萍还回忆起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往事,她同时也期望随着桃花坞工程的推进,宋锦也能迎来自己发展的春天。 桃花坞非遗名片 宋锦 丝绸品种大致可分为绫、罗、绸、缎、锦等十四大类,在各类丝绸中,要数“锦”类品种(统称织锦)结构最为复杂、花色最为丰富、工艺最为精湛、价格最为昂贵。 宋锦,中国三大名锦之一。形成于宋代,鼎盛于明清,因产地主要在苏州,又称“苏州宋锦”。它质地清美、工艺独特,有“锦绣之冠”的美称。 解放前后,传统宋锦一度衰落,濒临人亡技绝之危,近年来,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2006年,“宋锦织造技艺”已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摘自苏州日报)
文章分类:
人物专访
|